行业资讯
News center
您现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 正文

红碱淖应设立国家保护区

发布日期:2018-10-08 09:45:21 作者:Admin

来源:红碱淖旅游 点击:63

近日省水利厅发布消息,曾经是陕北地区最重要产鱼基地的神木县红碱淖,因为湖中的PH值超过鱼类生存极限,目前该水域内的鱼类已经基本消失。当众人惊愕之时,记者回访了解到,这只是红碱淖所面临的严峻危机之一。

  本报曾在2009年6月15日刊登了《谁来拯救沙漠中的七万亩神湖》一文,关注神木红碱淖水位下降问题。当时,红碱淖湖面以每年20多厘米的速度下降,平均水深较十几年前的10.5米下降到了5米,水面面积从原先平均保持在10万亩左右缩减至7万亩左右。

  两年之后,当记者再次来到已经逐渐结冰的红碱淖时,湖面的快速萎缩让人震惊:水位下降速度加快,水质不断恶化,区域内生物生存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级重要湿地的红碱淖发出警报!

  十年之后红碱淖或将消失

  根据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红碱淖湖面最大时为10万多亩,在过去的两年中,红碱淖湖面水位平均每年下降四十多厘米,目前平均水深仅有4.5米,水面面积仅存6万亩左右。有人估算,照此速度继续缩水,七八年后红碱淖将会消失。

  红碱淖区别于其他水域景区最“奇特”的地方可能就是在湖边蜿蜒300多米的码头了。因为湖面不断向内萎缩,渡客的码头几乎每年都需要延长,游船售票处在去年就前移了将近100米。同时,水位下降导致大量盐碱地出现,白花花的盐碱在夏秋季的滩涂上分外耀眼。

  现在站在环湖路的东南方向远眺红碱淖,基本看不到湖面。记者驱车从小道接近湖边,一路都是大片的滩地和野草。红碱淖景区管理办公室书记李文艺说:“红碱淖景区2002年修建环湖路时,路面距离湖边大约二三百米远,最远处也不过500米。而现在,东南方向环湖路的路面到达湖边足有一公里多的距离。”

  当地人谈及早些年的红碱淖总会说道“那水面可大了,根本看不到边”,但是现在,这个全国最大沙漠淡水湖的水位不仅在持续下降,而且还在不断加剧。李文艺给出的一系列数据显示了红碱淖水面的萎缩速度正在越来越快:

  1999年―2000年,五年内红碱淖水位下降0.8米,湖面缩小1万多亩,库容量减少1.1亿方。

  2004年―2007年,四年内红碱淖水位下降1.2米,湖面缩小1.2万亩,库容量减少1.2亿方。

  2008年―2011年,四年内红碱淖水位下降2米,湖面缩小2万亩,库容量减少1.6亿方。

  水质恶化最先威胁鱼类

  当地从1993年起开发红碱淖风景旅游区,现在每年可吸引二十多万游客来此参观。在红碱淖景区的出口处,道路两边全都是以红碱淖水煮鱼为特色的饭馆,红碱淖的鱼不仅数量多而且口味独特,红碱淖银鱼更是这里响当当的招牌。而现在,水域里的鱼类近乎绝迹。

  “由于红碱淖面积缩小,湖水含盐量提高,PH值已达到了9.6(正常范围6.5~8.5),这个数值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陕西渔业环境监测站站长李维平说。

  从1963年起,神木开始向红碱淖投放外调鱼种。上世纪70年代,红碱淖鱼类产量最高,每年可产30多万公斤,共有17种,主要经济鱼类是红碱淖大银鱼、红碱淖鲤鱼、鲢鱼、草鱼、鲫鱼。李维平说:“ 红碱淖在1998年是全省银鱼单产最高的水域,银鱼是一年生的鱼类,主要食物是水中的一些小鱼和鱼卵,现在湖水的PH值过高导致淡水鱼无法生存,断绝了银鱼的食物供应。”每年10月是给湖中投放银鱼鱼苗的时间,前几年产量极微基本都是白搭功夫,今年再没有进行这项工作。

  正宗的红碱淖水煮鱼已经成为传说,现在吃的基本是从附近养殖场抽取地下水养殖的。记者在养殖场看到,300亩左右的鱼塘周边立着十几个井房,而通往湖面方向的一个大管道已经废弃。李文艺说: “这个养殖场原先是通过管道把红碱淖的湖水引过来搞养殖,十年前由于湖面逐渐萎缩,湖水距离养殖场的距离逐渐变远,于是养殖场转而开始用地下水养殖。”

  PH值增高,鱼类绝迹,这些对于红碱淖来说并不只是经济损失这么简单。根据省渔业环境监测站的测试,今年5月份,衡量水质好坏的高锰酸盐指数在红碱淖湖水中超过了标准指数三倍。“红碱淖是内陆湖,除了蒸发之外,湖水没有流出的通道,容易受污染,而鱼类就是起到了很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现在鱼类绝迹使得湖水的污染情况不容乐观,”李维平站长说。

  国家水利部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统计中,认定红碱淖是我国沙漠中最大的淡水湖,而现在红碱淖的盐度已经达到10‰―12‰,和青海湖 12‰的盐度相当。

  湖心岛减少遗鸥种群受影响

  红碱淖是世界濒危珍禽遗鸥在全球最大的繁殖与栖息地,今年的遗鸥数量为1.5万只,约占全世界数量的95%以上。遗鸥在红碱淖主要捕捉昆虫幼虫等底栖动物,目前湖水水质还没有影响到它的食物供应,但是专家预计,水位下降导致的湖心岛变化将使遗鸥种群受到影响。

  “湖心岛的特定环境是遗鸥繁殖的必备条件,湖水越深,湖心岛的状态越稳定。而在2008年以后,红碱淖湖心岛的面积和数量波动就比较大,而这对于处在繁殖期的遗鸥是极为不利的,”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肖红说。

  肖红介绍,遗鸥从2003年―2007年在湖面西南部的四个湖心岛上实现了从3400只到1万只的迅速繁殖,之后由于湖心岛与陆地相连,遗鸥被迫迁到湖面西北部的湖心岛繁殖,但这里明年有可能与陆地相连,他们又得在湖里重新寻找湖心岛。而目前新形成的湖心岛面积、质量等能否满足遗鸥繁殖的需要,成为专家们最为担心的问题。

  2001年人们在红碱淖第一次发现遗鸥在此筑巢,就是因为它们曾经的繁殖地内蒙古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水位下降“逃难”到红碱淖的,一旦红碱淖无法承载这些世界濒危鸟类,不知道脆弱的遗鸥又会 “流浪”去何方?

  除了遗鸥,红碱淖水域还生活着黑鹳、大天鹅、鸬鹚等80多种水鸟,如果红碱淖的水域生态持续恶化,这些鸟类在此逗留的时间和数量将逐渐减少。

  红碱淖的地表径流补给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和七条季节性河流的补给。根据榆林市气象局提供的资料,近五年内红碱淖地区的年降水量为蒸发量的五倍,水量入不敷出。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因素对红碱淖的持续发展也有致命的打击。

  “你看这环湖路上的蟒盖兔大桥,有百米多长,说明当年修建时水面还是比较宽的,上游拦坝修水库以后现在这里一滴水都没有了,只有沙石和杂草,”李文艺说。蟒盖兔河和营盘河占到红碱淖注水量的六七成以上,但是内蒙古在河流上游筑坝切断了这两条大动脉,而其他较小的注入河流多已断流,唯有七卜素河还有一条细流。

  周边不合理的煤炭开发也是造成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没有在红碱淖的核心地区进行煤矿开采,但同处在一个水文系统中,周边煤矿的开采极易形成新的地下水洼地,影响红碱淖的地下水平衡,”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党学亚说。

  近期,内蒙古地区规划新区开采煤矿,其中紧靠红碱淖核心保护区直线距离不足四公里的马泰壕煤矿和尔林兔煤矿年产能力均为800 万吨,煤矿开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再次危及红碱淖生存。

  设立国家保护区需要省际合作

  红碱淖对于鄂尔多斯盆地来说,不只是一处美景,同时对于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化至关重要。但现在红碱淖生态告急,怎么办?黄河引水可行性较小,人工增雨只是杯水车薪,那如何从根本上保护红碱淖湿地?接触过红碱淖现状的专家看来,目前人们的行为正在不断加剧红碱淖湿地的消亡,但要想减缓甚至阻止这种趋势,却是一件棘手的事情:“红碱淖现状事关陕蒙两地,一个区域内的事情还好协调,但牵扯到两个省区的利益,就不太好办了。”

  记者了解到,红碱淖景区曾多次向陕西省政府递交报告,呼吁协调解决周边煤矿开采和截流拦坝的问题。同时,国内湿地生态保护界人士也多方奔走,请来国内外专家多次在红碱淖召开研讨会,呼吁形成协调机制,缓解红碱淖持续缩水问题,“遗鸥不管哪里是内蒙古,哪里是陕西,兼顾发展与保护,我们需要放眼未来”一席话更是发自肺腑——但所有种种努力,收效甚微。

  搁置利益,形成协调机制,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跨省区合作保护红碱淖,这成了红碱淖的唯一生机。专业人士建议,红碱淖是人类共同的自然湿地,因此不能单一考虑地区利益,陕蒙两地在红碱淖周边的经济发展应该协调考虑。可以考虑建设国家自然保护区,在国家层面上协调制定科学方案,合理地调整区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寻求区域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

  在当地,流传着昭君出塞念中原,泪潮汹涌形成红碱淖的传说,而在塞北荒漠中看到一大片波光粼粼的湖面,总是让人感慨大自然的神奇,红碱淖又被称“神湖”。但如今,能够挽救红碱淖的只能靠人! (本报记者张玲玲姚志伟)

    链接

            塞上明珠红碱淖

  红碱淖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尔林兔镇东北角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接壤处,是由毛乌素沙地中的七条河流汇聚成的内陆湖。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湖里原盛产多种淡水鱼类,近年来成为濒危物种遗鸥种群栖息繁殖地。红碱淖东侧有水草丰盛的尔林兔草原,湖盆南北两侧以固定沙丘、滩地为主,滩地上是以沙柳为主的固沙防风林带。

  晚更新世早期,红碱淖还是秃尾河上游一个正常河谷盆地,来自上游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宫泊海子向东南外泄。但到晚更新世晚期,由于风沙堆积物沿木秃兔梁北麓向东移动,逐渐将宫泊海子一带的古河道堵塞。随着风沙不断堆积,低洼的河谷被掩埋,地面逐渐抬高到与西部梁岗北麓一致,并形成地表分水岭。但此时红碱淖一带尚未形成湖泊,是一片沼泽湿地。据神木县志记载:20世纪20年代,湖址仍为葱郁丰茂的天然牧场,一条大道贯穿南北,是蒙汉交往的重要通道。由于该地含大量的红碱和水分,地面呈铁锈色,故原称“红碱湿地”,后积水逐年增加,遂成水潭,改称“红碱淖”。

  红碱淖是区域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中心,区内多年蒸发强度平均达1788.4毫米,每年从红碱淖蒸发的水量达0.93×108立方米,虽然补给湖水均为水质简单的低矿化水,但在这种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下,盐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逐渐积累,而使湖水水质逐步变差。

  红碱淖形成于1929年,之前大约就是2000亩水面,1929年至40年代由于陆续降水,加之此地地势低洼,形成大约3万多亩的湖面,到了1954年大搞河网化,老百姓挖渠开水,红碱淖形成了54000多亩湖面。到了上世纪60年代,红碱淖连年遭水灾,至1969年红碱淖一下涨到105000亩,这是红碱淖历史上最大的水域面积。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红碱淖的湖水量和蒸发量基本上是均衡的,水位变化基本上不大。90年代末到2002年,红碱淖水位每年大约下降10—15厘米,到2002年之后,水位下降速度加快,每年大约 20—30厘米,有时候可能达到40厘米,特别是去年到今年水位降得很明显。

  数据表明,红碱淖在上世纪60年代时PH值大约是7左右,到80年代也是7.2左右,到90年代就是8.2左右,到了现在PH值达到9.6,PH 值严重升高。 (本报记者 张玲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