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公告
News center
您现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旅游公告 > 正文

遗鸥:漂泊在蒙古高原

发布日期:2018-10-08 09:34:55 作者:Admin

来源:红碱淖旅游 点击:23

 

在山东莱州湾越冬的遗鸥。

 引子:2009年初夏,在陕北红碱淖发现了一只脚上戴橙色旗标的遗鸥,它是10年前在鄂尔多斯刚出生时环志的。
  遗鸥,是最晚被人类认识的鸥鸟。到2009年,人类发现遗鸥刚满80年,确立它的分类地位不到40年,发现它的最大种群不到20年,发现它的主要越冬地不到10年。
  被国际上列为珍稀濒危物种的遗鸥,它的模式标本产地在中国额济纳,最大繁殖种群在蒙古高原之鄂尔多斯,主要集群越冬地在渤海湾之天津。对于中国来说,它是“家人”。
  
  遗娃,不怕,那些船也就绕一圈看看,不能来我们红石岛。我们遗鸥在中国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一般人不敢打我们、抓我们。
  不过,这些人类,唉,说是保护我们,可实际上他们做的那些事,不仅害我们,也在害他们自己。
  他们怎么会害我们?
  唉,我今年10岁了,鸥到中年,该给你讲讲我们遗鸥的故事,等你长大了好独立生活,也知道该怎样继承我们遗鸥的光荣传统,把种群延续下去。
  我们一家从哪儿来?
  鸥类以海洋为家园——冬天你就要回到大海去,但是要在陆地上筑巢繁殖。沿海地域狭小,鸥类就扩散到内陆寻找繁殖地。我们鸥类顽强、剽悍、适应性极强,全球各地几乎都能看见我们的身影。你看那只棕头鸥,他们的祖先就去了青藏高原,这几年又跑到我们这儿抢地盘。
  说不清是什么年代了,我们的祖先来到亚欧大陆腹地,在戈壁荒漠中的湖泊落脚,繁衍后代。人类曾经离我们很远,根本不知道戈壁深处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物种的存在。
  80年前——就是1929年,我们祖爷爷辈中的一只,在额济纳——嗯,就是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盟的最西部,那里几百公里连绵的戈壁中有个大湖叫居延海,那可是伟大的湖,但命运多舛,后面再讲——那只遗鸥不幸落入人类之手,被送到了瑞典自然博物馆。仅凭一个标本,那位叫隆伯格的资深学者没有轻易确定我们为一个独立物种,却给了我们一个非常贴切的名字:“遗鸥”。遗落?遗失?还是遗忘?意味深长。
  虽然有了名字,但我们又从人类的视野中消失了整整40年。1971年,苏联学者根据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湖采到的遗鸥标本,证实了隆伯格的推测,确定了我们的分类地位。后来,科学家又在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就是今天俄罗斯赤塔地区和蒙古国的南戈壁地区,陆续发现几处遗鸥的栖息地。因为数量很少,我们被国际上定为濒危物种。
  那我们一家从哪儿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还是蒙古?
  呵呵,我们这个种群就在中国,在蒙古高原南部的鄂尔多斯。中国人早就得到过我们的标本,但是被标成了棕头鸥。直到1990年初,一个英国人到北京中科院动物所去看标本,北京的学者才知道,遗鸥可能就在鄂尔多斯。在那年繁殖季到来之时,中国学者在东胜附近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发现了我们,有500多巢,比以往全世界发现的遗鸥数量还多得多。
  这个地方没水了,我们再换个地方,这就是祖先传下来的对策。
  500多巢啊,现在我们在红碱淖一年有4000多巢呢,是不是我们受到了很好的保护?
  那看怎么说了。鄂尔多斯以前至少还有一个小湖也有遗鸥繁殖,但是在1999-2008年连续10年的干旱中,那个小湖最早干掉了,遗鸥都集中到桃-阿海子,建立了保护区,避免人为伤害,数量当然增加。水位下降,湖心岛的面积扩大,可以做巢的地方也增加。但是一个小湖的生物承载力有限,做巢多,生蛋多,孵出来的多,可活下来长大的并不多。10年前,1999年,我和几千个小遗鸥同一年在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出生,可这些年过去,他们多半已经遭遇不测。
  为什么?
  为什么?你不是也看到了,今年你弟弟就没有活下来,我和你妈只养活了你这个遗娃!这些年,人类忙活着开矿、打井、修路……哪一样都要掐我们的口粮、抢我们的水,所以说,生存空间小多了,吃不饱的幼鸟只能死掉。红碱淖周边都是农地,又搞旅游,人类怕虫子,爱用农药、驱虫剂,我们的口粮就少了。
  红碱淖在陕北,在鄂尔多斯南部毛乌素沙地的边缘,桃-阿海子在鄂尔多斯腹地,这都是内陆湖泊,是我们遗鸥的生存之地,决定了我们的生存之道,我们就是找那些湖中的小岛做繁殖地的。
  红碱淖以前60多平方公里水面,根本没有小岛。连续的干旱造成桃-阿海子干涸,也使红碱淖水位下降有了红石岛,我们才会来这里。
  内陆流域的河流、湖泊大多是不稳定的,此一时彼一时。红碱淖在50年前还根本没有呢,是上世纪60年代下大雨才形成的。
  你是说,红碱淖要是干了,也许哪天别的地方下大雨又形成新的湖泊,我们可以再到那边去?
  对啊!我们遗鸥适应这种环境变化,漂泊不定,在蒙古高原到处游荡,不断寻找合适的栖息地。这个地方没水了,我们再换个地方,这就是祖先传下来的对策。
  我们过于密集的群居,本来是栖息地狭小所致,但是有些人说成是保护得好的成果,是生态环境变好的表现。当年一些想赚钱的人就借遗鸥的名义到桃-阿海子来开发旅游,违反保护区条例,在核心区建宾馆,修专线公路,在湖里开汽艇,还要在沙地上开沙滩摩托,高喊什么“吃生态环境饭,发生态环境财”。
  人类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天理不容!”连续干旱,桃-阿海子的湖心岛终于成了半岛,老鼠、兔子等都可以轻易登上岛,我们不得已转赴红碱淖。遗鸥飞走了,桃-阿海子的旅游不得不停业。
  红碱淖会不会和桃-阿海子一样也干掉呢?
  难说。别看今天红碱淖还有40多平方公里,可上游在截水开煤矿,附近到处在打井,把老天爷保存在地下的水都提出来用。其实地上地下那是一个水!地下水抽得多,地表水能留下吗!唉,如果红碱淖继续干下去,桃-阿海子也恢复不了足够的水面,我们只能去居延海了。
  咱们遗鸥的道理,人类能听懂吗?
  居延海不是命途多舛吗?我们能去吗?
  哦,你没想到吧,居延海先有水后没水,最后又来了水。
  西汉时就有居延海这个名字了,它是黑河的尾闾湖泊。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后,往北进入巴丹吉林沙漠,最后在今天的额济纳旗北部汇集成为东西两片“海”。西居延海是在1961年完全干掉的,东居延海50年间也曾5次断水。
  为什么?
  这不是明摆着嘛,上游中游用水越来越多呗。黑河中游的耕地50年间从76万亩增加到266万亩,增加了多少用水,居延海不干才怪!东居延海是1992年干的,整个5万多平方公里的居延绿洲,红柳一片片枯死,胡杨也岌岌可危,绿洲面积萎缩了将近一半。
  东居延海干涸10年之后重新来水,是北京做了决策:必须分水给额济纳,黑河中游缩减耕地,搞节水农业,保证每年给下游调水,一点都不能少,违者要丢官、要上法庭。
  那些祁连山上流下来的雪水,能够穿过河西走廊一个一个县市的渠口、一道一道的闸门,再穿行400公里沙漠戈壁流到额济纳,要多不容易有多不容易!唉,我就是看到居延海能够重新有水,才对人类有一些信心,遗鸥命不该绝,我们能够继续漂泊在蒙古高原。
  那可太好了,我要去居延海!
  先别惦记居延海,马上要去的越冬地天津还有大麻烦呢!
  天津不是大海吗?大海能干掉么?怎么会有麻烦?
  唉,伤心哪,渤海湾沿岸这些年到处施工,挖来挖去的,去年这个地方还有海滩,今年过去可能已经挖没了。人类喜欢可以开浴场的沙滩,觉得泥滩不如挖了造地,可以使地块增值。海滩湿地吐故纳新、调节气候的功能被忽视,潮间带的巨大生物多样性也被淹没了。
  气候无常,难道人类自己不难受么?
  人类会用空调啊,他们把鄂尔多斯的煤挖出来发电,城市里的大楼冬天热夏天凉,他们不用考虑其他生物的冷暖。
  10年前,人类根本不知道遗鸥在哪儿越冬,东南沿海只有零星发现。学者们曾经很诧异,桃-阿海子的上万只遗鸥冬天去哪儿了?直到2003年冬天,北师大的学者在天津沿海数出几千只遗鸥,而且发现其中有鄂尔多斯环志的个体,才算把我们的越冬地搞明白——我们不是南北迁徙而是东西迁徙从内陆到沿海的。我们夏天在戈壁承受50摄氏度以上的炎热,冬天在沿海忍受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换取最短的迁徙距离以减少体能消耗。
  你睡着了?唉,少年不知愁滋味,等到了渤海湾,让严酷的现实教训你吧。
  谁说我睡着了!咱们遗鸥的道理,人类能听懂吗?你不是说漂泊是我们遗鸥的生存本领嘛,祖先能从大海漂泊到居延海,漂泊到阿拉湖,我怎么不能?沿海开发,人类还能把所有海滩都砌上水泥?我总能找到越冬的地方。
  呵好,但愿你能早日独立生活,我们遗鸥能够漂泊蒙古高原千万年!
  
  后记:
  2009年入冬,渤海湾消息,天津区域内的越冬遗鸥只有往年的1/4。
  2010年1月,青岛沿海发现往年没有的大群遗鸥。